
诗经里四季的雅称
诗经里四季的雅称,看到这个主题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?小学生在学习使诗经时也会学习到这些,好的文章少不了修辞的点缀,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诗经里四季的雅称,大家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。
诗经里四季的'雅称1
春季
三春: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,二月为仲春,三月为季春,合称“三春”。所以,有的诗文中提到的“三春”,其实就是指春天。
孟郊《游子吟》云: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
九春:春季3个月共90天,10天一春,故又得“九春”之名。
阮籍《咏怀》云:“悦怿若九春,馨折似秋霜。”
青春:春天,草木极青,一派葱葱郁郁,因之称春为“青春”。
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云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做伴好还乡。”
青阳:春天空气清爽新鲜,阳光温和明媚,所以春又有“青阳”之美称。
夏季
朱明、朱夏:《尔雅·释天》称“夏为朱明”,后人由此引申为“朱夏”。
《汉书·礼乐志》有“朱明盛长,敷于万物”句;夏傅咸赋云:“应青春而敷药,逮朱夏而诞英”;宋孔平仲诗云:“中有清风发,能令朱夏寒”。
三夏:古人以农历四月为孟夏,五月为仲夏,六月为季夏,合而称之“三夏”。
古乐府《子夜四时歌·夏歌》中有:“情知三夏热,今日偏独甚”句。
九夏:夏季三个月共90天,故又称“九夏”。
陶渊明《荣木》诗序有“日月推迁,已夏九夏”三句。
秋季
三秋:古时七月为孟秋,八月为仲秋,九月为季秋,合称三秋,代指秋天。
唐王勃《滕王阁序》就有“时维九月,序属三秋”之句。
九秋:整个秋季约为90天,共分九旬,故秋天有九秋之称。
晋张协《七命》诗:“唏三春之溢露,溯九秋之鸣飚。”
金天:古代五行之说,秋属金,故称金天或金秋。
冬季
三冬: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,十一月为仲冬,十二月为季冬,将三个月合称“三冬”,代指冬季。
唐代诗人杜甫《遣兴五首之二》诗中即有“蛰龙三冬卧,老鹤万里心。”
九冬: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,于是冬季又别称“九冬”。
如南朝沈约《夕行闻夜鹤》诗中有云:“九冬负霜雪,六翮飞不任。”
清冬:冬季万物萧条,天地间一片清寒,故冬季又有“清冬”之别称。
唐代诗人皇甫冉《冬夜集赋得寒漏》一诗中的“清冬洛阳客,寒漏建章台。”
玄冬:“玄”为黑色,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,北方冬位,其色黑,故冬季又别称“玄冬”。
诗经里四季的雅称2
春季
阳春:我国南方人民给春天以“阳春”和“阳春三月”的美称。如李白诗云:“阳春召我以烟景”,正是对春天绝妙的写照。
三春:昔日农历以正月为孟春,二月为仲春,三月为季春,合称“三春”。孟郊就有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的诗句。
九春:古时的“三春”3个月共90天,10天为一春,故有“九春”之名。阮籍的笔下就有“悦怪若九春,馨折似秋霜”的名句。
青春:春天万物复苏,草木繁茂,生机盎然,一片青绿,因之呼春天为“青春”。杜甫的绝句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”即指此。
夏季
朱明:古代称夏为“朱明”。《尔雅·释天》:“夏为朱明”,注:“气赤而光明。”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朱明盛长,敷与万物。”
朱夏:据《尔雅·释天》曰:“夏为朱明”,后因称夏季为“朱夏”。三国魏曹植《槐赋》曰:“在季春以初茂,践朱夏而乃繁。”杜甫有诗云:“我有阴江竹,能令朱夏寒。”
长嬴:《尔雅·释天》:“春为发生,夏为长嬴,”也作“长赢”。赢,通盈。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,故称夏为长赢。
长夏:《素问六节藏论》:“春胜长夏,长夏胜冬。”注:“长夏者六月也。”也泛指夏季。杜甫有诗云:“清江一曲抱村流,长夏江村事事幽。”
秋季
三秋:古时七、八、九月分别称为孟秋、仲秋、季秋,简称三秋。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,即农历九月。唐代王勃《滕王阁序》中有:“时为九月,序属三秋”之句。
九秋:秋季共90天,简称九秋。张协《七命》诗:“唏三春之溢露,溯九秋之鸣飚。”
金天:按“五行”推演,秋属金,故称金天或金秋。唐代陈子昂诗曰:“金天方肃杀,白露始专征。”
金素:谢灵运诗:“述职期阑署,理棹变金素。”李善注:“金素,秋也。秋为金而色白,故曰金素也。”
冬季
玄英:《尔雅·释天》:“冬为玄英。”
隆冬:《晋书·王献之传赞》:“观其字势,如隆冬枯柯。”
三冬:古代以农历十月为孟冬,冬月为仲冬,腊月为季冬,简称为“三冬”。唐杜荀鹤《溪居》诗:“不说风霜苦,三冬一草衣。”
九冬:冬季共90天,故云。南朝梁沈约《夕行夜间鹤》诗云:“九冬霜雪苦,六翮飞不住。”
严冬:南朝梁简文帝集《大同冬月庚戌》诗:“是节严冬景,寒云掩落晖。”
诗经里四季的雅称3
春天的雅称
三春 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,二月为仲春,三月为季春,合称“三春”。所以,有的诗文中提到的“三春”,其实就是指春天。孟郊《游子吟》云: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
九春 春季3个月共90天,10天一春,故又得“九春”之名。阮籍《咏怀》云:“悦怿若九春,馨折似秋霜。”
青春 春天,草林极青,一派葱葱郁郁,因之称春为“青春”。杜甫《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》云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”
青阳 春天空气清爽新鲜,阳光温和明媚,所以春又有“青阳”之美称。陈子昂《感遇》云:“白日每不归,青阳时暮矣。”
艳阳 春天风光明媚,故又称“艳阳”。鲍照《学刘公干体》云:“艳阳桃李节,皎洁下成妍。”
芳春 春天天气渐暖,百草萌发,万木滋长,奇花异草斗芳菲,于是春有了“芳春”的雅号。陆游《长安有狭邪行》云:“烈心厉劲秋,丽月艮鲜芳春。”
此外,春天还有“苍灵”、“阳春”、“阳节”、“昭节”、“淑节”等别称。
夏天的雅称
在我国古代,夏季有许多雅称别名,考其渊源,十分有趣。
三夏:古人以农历四月为孟夏,五月为仲夏,六月为季夏,合而称之“三夏”。如《乐府诗集?子夜四时歌》的《夏歌》和《冬歌》中就分别有“情如三夏熬,今日偏独甚”和“怀人重衾寝,故有三夏热”这样的诗句。
九夏:夏季3个月共90多天,于是夏季又别称“九夏”。如晋代陶渊明《荣木》诗序中有“日月推迁,已复九夏”之句。
长夏:本指农历六月,亦泛指夏季,原因是夏季白天特别长。如唐代杜甫《清江》诗“清江一曲抱春流,长夏江村事事幽”、宋张来《夏日》诗“长夏江村风日清,檐牙燕雀已生成”、明高攀龙《夏日闲居》诗“长夏此静坐,终日无一言”。
炎夏:夏季天气炎热,故又有“炎夏”之称,如唐代孟浩然《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》(一作《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》)诗“归来当炎夏,耕稼不及春”、元稹《遣兴十首》诗:“炎夏火再伏,清商暗回飙。”
朱夏:《尔雅》称夏为“朱夏”。三国时曹植《槐赋》:“在季春以初茂,践朱夏而乃繁”、唐代杜甫《营屋》诗“我有阴江竹,能令朱夏寒”及《哭韦大夫之晋》诗“城府深朱夏,江湖眇霁天”。
秋天的雅称
三秋: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、八、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、仲秋、季秋,合称“三秋”,代指秋天。“三秋”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,即农历九月,如唐代诗人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中有“时维九月,序属三秋”之句。
九秋: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,故古人有时也用“九秋”来代称秋天。如晋代诗人张协的《七命》诗曰:“唏三春之溢露,溯九秋之鸣风飙。”
金秋或“金天”:按五行(水火木金土)推演,秋属金,故称“金秋”或“金天”。如唐代诗人王维的《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》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:“金天净兮丽三光,彤庭曙兮延八荒”,而唐初另一位诗陈子昂亦有诗曰:“金天方肃杀,白露始专征”(《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》)。
素秋或素节:古人认为,秋天的颜色为五色(青赤白黑黄)中的“白”,故称。有时指重阳节,有时则泛指秋天。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:“我来夏云初,素节今已届”(《水谷夜行寄苏子美》)。
冬季的雅称
玄英:唐代魏徵《道观内柏树赋》:“涉青阳不增其华,历玄英不减其翠。”《尔雅·释天》云:“冬为玄英。”
玄序:玄,冬之色;序,季节。用“玄序”称冬季者,如唐许敬宗《奉和守岁应制》诗:“玉 (王官) 移玄序,金奏赏彤闱。”
北陆: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,后因以称冬。唐代陈至《荐冰》诗:“礼自春分展,坚从北陆成。”
穷阴:古代以春夏为阳,秋冬为阴。冬季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,故称。白居易的《岁晚旅望》:“向晚苍苍南北望,穷阴旅思两无边。”